報告時間👩⚕️:2020年10月23日(周五)13:30
報告地點🚺:意昂平台復合材料協同創新樓A212
主持人:馬在飛 特聘研究員
報告題目🐐:高導PEDOT:PSS電極的製備及在柔性電子器件上的應用
報告人🚲: 李在房 教授
個人簡介🌱:李在房,博士,教授👱,嘉興學院“南湖學者特聘教授”🩰,“瑪麗居裏學者”,瑞典國家創新局“Vinnova學者”。2011年6月博士畢業於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師從田文晶教授➞;2013至2016年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為周印華教授;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在瑞典林雪平大學Olle Inganas教授課題組工作從事博士後研究𓀉,合作導師為張鳳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有機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導電聚合物PEDOT的製備及在柔性電子器件和能源器件上的應用。迄今為止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等國際期刊上共發表 SCI 論文 55 篇,他引1900 余次;主持縱向項目10余項,其中國家級或省部級項目5項;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
報告摘要:導電聚合物PEDOT:PSS由於具有質量輕👷🏿🛟、柔性、高導、高透光率及可溶液加工等優點🟥,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並有望取代當前普遍使用在能源器件上的ITO電極及金屬電極。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我們通過對PEDOT:PSS性能的改善🧔🏻♂️,實現了其溶液浸潤性的改善、電導率的提高和功函數的調節,製備了一系列高性能的PEDOT:PSS柔性電極並應用到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超級電容器、熱電器件及光電容等領域👨🏼🦱。
報告題目🦧:有機光伏器件中的電壓損失
報告人:錢德平 博士
個人簡介:錢德平博士在2011年開始進入有機光伏電池的研究領域。11-13年碩士研究生期間🕟𓀆,在中科院化學所侯劍輝教授組從事共軛聚合物給體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工作。2013-2017年間在瑞典林雪平大學Olle Inganas 教授組攻讀博士學位,專註於小分子給體在光伏器件中的應用,及有機光伏器件中的電壓損失機理研究。畢業後留校加入高峰老師課題組,更深入地研究有機光伏器件中的非輻射電壓損失和減小損失途徑及其原理🧞♂️🤹🏽♂️。今年一月份錢博士獲瑞典VR博士後基金資助前往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化學系James Durrant教授組從事博士後工作,專註於有機光伏體系中電荷拆分的動力學原理研究🚏,特別是針對目前光伏效率高且電荷轉移驅動力小的非富勒烯體系。
報告摘要🧑🏼🌾:有機太陽電池的開路電壓相比無機或鈣鈦礦光伏電池在活性層帶隙相近的條件低很多🤦🏿♂️。這主要因為有機活性層中給受體界面處電荷轉移以及電荷非輻射復合引起的電壓損失造成的🚞🤹🏼♂️。我們結合穩態光譜和量子化學計算來探討最小化有機光伏器件中電壓損失的方法🧑🏻🎨:首先證實了減小給受體之間的能級差能相應的減小電荷轉移能量損失👨🏼🏫,並且保持了高的器件外量子效率;其次我們發現當給受體之間的能級差足夠小時👱🏻♀️,共混膜中的窄帶隙材料對器件的發光效率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建立三態模型論證,在能差接近0的條件下窄帶隙純膜的熒光量子效率決定了器件的發光效率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