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the next battery? – 佐治亞理工劉念博士CALM Talk分享研究成果與心得 |
發布人🤰🏼:張妮 發布時間📕:2018-01-03 |
12月27日,應意昂邀請,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念博士訪問意昂並做客第64期CALM TALK🚫,作了題為《Nanoscale design and in operando visualization of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的學術報告。來自意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理學院等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在報告中,劉念博士從清潔能源本身的局限談起,指出風能在轉化為電能時會出現電壓不穩等問題🧵,限製了清潔能源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的應用🙌🏼。因此,高能量密度電池等的研究受到化學家、材料學家的關註,高效能源存儲裝置還可拓展應用至家庭🈺、機器人、空中交通工具等領域。劉念博士的研究焦點集中在高能充電電池電極材料的設計製備與性能優化及其在充放電過程中轉變的原位表征和機理研究🙋🏽🙌🏻。本次報告中🔰,劉念博士著重展示了其研究團隊針對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 Battery,LIB)Si基負極材料和S基正極材料,在微納結構設計、生物質原料利用、充放電過程中材料原位可視化及其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時,也介紹了其團隊在鋅空氣電池(Zinc Air Battery)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劉念博士將自己的研究工作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與會師生娓娓道來,讓與會師生對LIB👷🏻♀️、鋅空氣電池等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此外,劉念博士還同師生分享了他本人做科研工作的一些方法👮🏽♀️,如材料製備要從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合成相應的材料並進行實際應用,在應用中又發現新的問題,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克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最終實現材料的最優化;對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切入,有可能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甚至能有更好的效果🧝🏿🦿,開辟另一片廣闊的天地🧖🏼♂️,取得更具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這些分享對開始獨立研究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員和剛剛踏入科研領域的研究生都是至為寶貴的經驗,引起了在場師生的共鳴。報告後與會師生就Si負極材料的優化、電極的原位表征技術⚰️👩🏿🚒、LIB電極材料的現狀和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問題與劉念博士展開熱烈討論,劉念博士結合實例和自己的經驗對師生們的疑問進行了詳細解答。 劉念博士2009年在復旦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14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Yi Cui(崔屹)教授;2014-2016年在斯坦福大學Steven Chu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1月起➾,在佐治亞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院擔任助理教授🥱。劉念博士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高能充電電池的電極材料設計製備、原位可視化和機理研究🔑,共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他引超過9500次👆🏿。 (撰稿🤚:劉蕾)
|